周旋:硕士“新农人”接力兴农

作为上海海洋大学2024届水产与生命学院硕士毕业生,江西小伙周旋在来到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之前没有想过自己将来会留在一个皖南小镇创业,而且是做农业。

马丽:“军中绿花”育万亩林海

退役返乡的数十年间,她不仅带领公司从“家族式小企业”走向“龙头企业”,自身也荣获“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等多项荣誉。

王亚楠:养好每头牛

“我渴望在农业领域有所贡献,也热爱养牛”。王亚楠回忆道,他承包了古城镇后许村的一个废弃窑厂,并在上面建起了牛舍,“起初只有一间牛舍,30多头牛。启动资金是我大学四年期间赚得的几万元,加上父亲支持”。

徐永祥:在乡土上筑兴农梦

在农业领域深耕细作,成功打造了种粮面一体化模式。徐永祥从源头着手,在小麦种植端推行标准化流程,有效解决了粮食安全生产难题,实现了优质良种培育的初衷与抱负,公司旗下拥有“中良麦”等多个知名良种品牌。

范雪歌:安徽“90后”非遗传承人推广徽州漆器

除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徽州漆器髹饰技艺非遗传承人,范雪歌还是池州学院艺术与教育学院教师,一直坚持传承创新徽州漆器。

张洋洋:扎根农业的“新农人”

以青春为笔,以田野为纸,书写着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淳朴文章,在淮北市杜集区矿山集街道的北山村,北山楰家庭农场主理人张洋洋,从一名大学毕业生到扎根农业的“新农人”。

胡强:为乡村振兴插上“金翅膀”

胡强在农特产品电商领域深耕整10年,现已成为绩溪县年轻的致富带头人,也为绩溪县乡村振兴插上了“金翅膀”。

卢磊:返乡创业且做且强

卢磊的家乡地处皖北人多企业少,很多人都是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较多,离婚率偏高。回乡后的卢磊想尽力改变现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8年捐资78万元。

王超前:在家乡王家坝超越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那年来到箱包厂时,我正在滁州学院读二年级,暑假在厂里给父亲当帮手,望着总书记离开车间的背影,父亲激动,我也很激动,从那时起,我和父亲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让更多的乡亲在这里就业增收。”

曹建强:荒山上走出生态致富路

“从农村走出去又回到农村”的青年队伍中,淮北市育之宝柏籽鸡生态循环有机养殖模式创始人曹建强就是其中的一员,从大学外语专业跨界做有机农业,用12年时间打造了千亩生态农业基地。

舒正彬:乡村是发展的

“可我还是想做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做实体产业。”2015年舒正彬回到家乡金寨县麻埠镇响洪甸村,“家乡是有资源优势的,而且创业成本低,我想试一试。”

孙超:扎根“三农”践初心

在村民眼中,这位“85后”的年轻人在工作上雷厉风行,有股敢闯敢干不服输的劲头,是他们心目中公认的致富带头人。

孙成永:当好新时代的“新菜农”

种得好、卖得好的“楚缘生态农业”创建之初便以立足当地贫困户脱贫为己任,用工先用贫困户,流转土地率先流转贫困户土地,创办第一年就带动了40户贫困户就业脱贫。

汪际翔:诗意园田居 青年来做主

在外打拼多年,因为家乡政府的一封邀请回乡创业的“家书”,王浩选择了回到利辛县,成为众多回乡创业青年中的一个代表,将青春的智慧和汗水撒在故乡的沃土上。

朱前进:返乡当“羊倌”

他时常寻思着,难道农民除了离乡打工就没有别的致富门路吗?带着这样的想法,2009年他报考了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毕业后他放弃了学校保送读研的机会

王长胜:求变的“船三代”

2009年,我回到了淮南这片热土,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从一家小规模的航运公司起步,发展到今天建立起自己的企业生态圈,涵盖了水上运输、船员培训、航运数据、水上综合服务区等多个领域。

牛旭东:小牛哥哥是“孩子王”

留守儿童是乡村幼儿园的主体,他们严重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对他人不信任,易性格孤僻、自我封闭,也是最需要关爱的群体,“留下来给他们更多的陪伴”成为牛旭东最强烈的愿望。

戴文祥:向“兴”而行 赋能乡村振兴

如今,堆草堆生态养殖基地年出栏原生态有机黑猪约两万头、土鸡约750万羽,年销售额9.7亿元,其产品主要销售到上海市、浙江省等地。

张一玲:二十五年生动诠释教育真谛

从教的第一站,张一玲主动申请来到宣州区向阳镇最偏远的鲁溪小学。之后从农村教学点到向阳镇中心小学,她扎根农村讲台18年,坚持给予农村学生更好的教育和关怀,帮学生补衣服、缝扣子、洗脸、扎辫子

孙柳:是乡村教育见证者 也是推动者

“农村学校的老师,一个萝卜多个坑,我走了去哪找人接替,我也放心不下这个班的学生。”孩子出生4个月大时,她又带着婆婆一起住学校,经常看到她下课顾不得休息,冲出教室,回到宿舍喂奶的情景。

王震:返璞归真回乡村

32岁的王震在自己成长生活的村庄创办了留古庄园,希望它成为市民暂离城市喧嚣、回归纯朴田园生活的小小栖息之地。

王珍秀:是守望者也是见证者

从仰望讲台到站上讲台,王珍秀已扎根乡村教育32年。这32年,她是乡村教育的守望者,也是见证者。

申勇:在百花村与村民“共创业”

“才来村里的时候,可没有这些。有的路灯、道路这些基础设施都是我来了之后,和村民们一起完善的”。

汪俊:返乡创业绘就乡村新画卷

返乡创业七年,马鞍山天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俊立志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前行者。

黄波:扎根乡村的“兴农人”

”“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青年先锋”获得者,所办蒙城县黄波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被认定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

余滔:当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南河村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安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余滔被评为“安徽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丁贵民:鸡笼里的“现代化”

,“85后”高级工程师丁贵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家禽养殖业的现代化转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郭奇:返乡大学生当起“猪秀才”

在生猪养殖场地人们总能看到这个年轻人忙碌的身影,经过几年的坚持和发展,郭奇也成了当地农民眼中的“土专家”“猪秀才”。

汪文达:勇挑乡村振兴重担

曾获安庆市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安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先进个人等称号,大塘村入选首批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

操胜:新港镇的“种田高手”

走在芜湖市繁昌区新港镇苗掌门农事服务中心大厅里,指着一排排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苗掌门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操胜饶有兴致地介绍道。

李义:让小龙虾“住进”水稻田

回乡创业10年,他创立了芜湖市香勤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用实际行动和真情奉献,演绎着“新农人”的精神风貌。

赵玉云:“小书记”谋求乡村“大振兴”

自2018年,担任村党委书记以来,赵玉云敢想敢干、善作善成,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广大党员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发展集体经济、推动共同富裕。

王宁:用爱心滋润学生

曾先后获县级优秀教师、最美乡村工作者、中国石化教育帮扶最美乡村教师等称号,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的高度认可。

任春程: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

在黄山市,有这样一群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志向和抱负的优秀教师,他们诠释了黄山教育人的初心与使命,彰显着黄山教育事业的希望和力量。

王珍秀:是守望者也是见证者

从仰望讲台到站上讲台,王珍秀已扎根乡村教育32年。这32年,她是乡村教育的守望者,也是见证者。和乡村教育一同进步。

高超:脱下军帽 戴上草帽

脱下戎装,回到家乡,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到扎根乡村的青年农民,高超说是对土地的眷恋让他直奔回乡之路。

董艳:乡村教育 “诗和远方”

坚守乡村教育18年,获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新教育十大榜样教师、全国烛光奖计划教育创新奖、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安徽省最美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首届大爱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特支计划基础教育教学名师

蒋庆军:19年坚守 点亮乡村学子梦想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蒋庆军19年坚守乡村,为乡村学子点亮梦想;王茹13年守在班主任的岗位上,一丝不苟,用心爱护着学生。

汪佳省:90后村书记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时年10月,国庆刚过,大家都是背着行囊往杭州赶,而汪佳省选择辞了工作,回家,在杭瑞高速上看着前往杭州的车辆堵成一条看不到尽头的线,背包回家的自己是像个逆行者

刘铭璇:九五后滁菊女孩携父逐梦

从小跟着父亲下田的刘铭璇,在大学课内课外又加深了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和认知。2019年,刘铭璇从安徽农业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追逐梦想。

周玉吉: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

“把家乡的‘好东西’卖到全国去”。这是返乡创业之初周玉吉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如今,这一目标早已成为现实。

周光辉:做幸福的点灯人

脸盆、玩具、扫把......这些都是周光辉带到课堂的教学用具。“物理现象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有的学生观察不仔细,有的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

武莹莹:且思且行共芬芳

“每一位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用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方式去要求他们,这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教育的规律。”在武莹莹的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会被“区别对待”。

陈学武:一腔热血耕沃土

绿水青山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于是,陈学武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

李微微:播种乡村教育的星火

“我自己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最初选择教师这份职业时,我就对自己说过,我得回到农村,为家乡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金帅:“鸡兄蛋弟”返乡奔跑

以农旅结合、企业带动、抱团发展、订单养殖等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鸡兄蛋弟”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王晶:致富不忘桑梓情

七年过去了,公司越开越大,带动了当地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促进了全县农副产品销售服务的发展

尹敏:退役军人成乡村振兴“尖兵”

他用八年时间把土鸡蛋、咸鸭蛋等特色农产品卖到沃尔玛、永辉、大润发等大型商超,把养殖户的家禽粪污变成一袋袋有机肥滋养着菜地、果园、稻田

李梦歌:日日行不怕千万里

没有什么年纪该做什么事的标准人生,但只此一次的青春,李梦歌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共青团安徽省委指导 安徽青年报社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

34120180013号皖公网安备3401000200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