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146):“青声”传扬桐城韵
“‘青声讲解团’成立于2024年12月,团队21人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达90%,他们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因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相聚在一起。”
安徽日报(145):“航修巧匠”创不凡
“00后”的唐凡大学就读于西安航空学院,在将近毕业时,他参加了校企“3+1”合作培养项目,2021年顺利进入国营芜湖机械厂成为一名飞机维修师,从事飞机装配与调试工作,现已将近4年。
安徽日报(144):“科学岛”上追梦人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房震正在做下一代55T级混合磁体中内插磁体的方案设计,为向国家发展改革委申请“十五五”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二期项目做准备。
安徽日报(143):瓜棚长出“金蛋蛋”
在程庄镇,提起魏瑾瑾,没有一个人不竖起大拇指。作为一名“95后”,她没有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去大城市打拼,而是选择回到家乡从父亲手里接过种瓜事业。
安徽日报(142):“小蜜蜂”岗位写荣光
“快递行业就是日复一日地派件、收件,比较忙碌。”羊杰说,每年“618”“双十一”“双十二”电商大促,都是他最忙碌的时候。
安徽日报(141):智慧“星火”展未来
谈及荣获2025年“安徽青年五四奖章”时,刘权说:“这份殊荣是勉励、也是动力,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人工智能领域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安徽日报(140):智造未来 青春领航
江淮大地上的青年群体凭借其过硬的技术本领、敏锐的洞察力和无畏的探索精神在安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个领域攻坚克难、大展身手,同时也擦亮了自己身上最靓丽的青春底色。
中国青年报(139):走出象牙塔,师生玩转古风短剧创作
看到同窗好友发来“羡慕”“点赞”等鼓励话语,王洋的眼眶微微发热——这份认可,让她觉得去年夏天在片场熬过的每一个通宵、流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化作甜美的回报。
中国青年报(138):年轻一代接轨智慧农业 打通长丰草莓出村“最初一公里”
如今在长丰县,除了大量创业青年返乡种植草莓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草莓电商销售中来。他们成为父母的销售员、经纪人,把家庭农场的草莓卖向全国,卖出了好价钱。两代人齐心协力,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探索出一条“父母种,儿女卖”的经营模式。
中国青年报(137):90后“当家人”领跑乡村振兴路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安徽合肥乡村一批90后带头人成为一支关键力量。他们带着新知识、新思维投身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中国青年报(136):115份感谢(136):学子返家乡办实事
你们的出现,如同繁星点点,让基层治理熠熠生辉。”近日,随着2024年寒假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落下帷幕,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陆续收到115封来自全国各地基层单位的“感谢信”
中国青年报(136):非遗塑“哪吒” 谁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在安徽宣城,80后皖南彩塑非遗手艺人甄铭杰凭着几把木制塑形刀,将哪吒、六臂哪吒、敖丙等形象从影片“带”进现实。
安徽新闻联播(135):让科幻成为现实 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元宇宙创新应用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相关国内外知识产权达700余项。
中国青年报(134):00后是主力军 春运列车检修场有群“走路达人”
他手持检点锤,腰挂工具包,在客运列车的车厢进行设备检测,随后,他钻进车底排查车辆故障。一旁的空地上,一列列承载旅客归乡梦想的普速列车整齐排列,等待着检修。
中国青年报(133):00后海归女孩“带火”了家乡文创
00后女孩黄申打造的小店“沐集家”就坐落于街区中段,近百种原创文创单品诉说着安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故事。
中国青年报(132):“最美基层民警”沈刚(132):“勇”护百姓 “智”守安全
他为救轻生少女,曾冒雨翻越湿滑的塔型楼顶;他曾与歹徒在洒满汽油的房间缠斗,勇夺歹徒手中的打火机;他曾狂奔两公里擒贼,手指骨折浑然不知……
中国青年报(131):“橙色系萌妹”也能高空“起舞”
“电力仨姊妹”组合又开始了熟悉的配合作业,她们要用4个小时检修一台重达5吨的1600kVA电力变压器。35岁的杨小璇担任本次作业负责人兼汽车驾驶员,28岁的宋怡和24岁的余晴是检修作业人员。
安徽日报(130):“智囊团”为新农人解忧
“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需求较多,可支持以助农团成员为主体,再邀请2人至3人成立专业全面的小团队。”
中国青年报(129):漆器有无限可能,年轻人也是
裱布、刮灰、彩绘镶嵌、髹漆……冬日暖阳下,范雪歌正在忙前忙后打磨漆器作品,经过几十道工序、大半年时间,她的一件作品才能面世。
中国青年报(129):“戏剧活化石”在00后的唱念做打中复活
大幕徐徐拉开,锣鼓声停,全场骤静,伴着一句清亮的嗓音,一身农妇装扮的青阳腔省级传承人章秀兰登台亮相,年轻演员们则在一旁观摩、记录表演要点……这
中国青年报(128):在皖南的318国道上,与“村咖”梦撞个满怀
两层楼的小店迎来一拨拨前来打卡的年轻人。大家坐在落地窗前拍照,背景是一望无际的蓝天、田野和丘陵,色彩涌动,韵味十足。
中国青年报(127):亲手扎一盏创意灯笼 立等同学点赞
夜幕降临,繁灯如昼、交相辉映,各类灯谜雅致新奇;青年学子身着汉服衣裾蹁跹、簪笄挽髻,手擎非遗鱼灯而游,“飞花令”“投壶”等趣味项目同步开展。传统文化之美与青春之梦绘成一幅流动画卷。
中国青年报(126):濉溪古城飘来“青年小店”烟火气
濉溪古城是淮北市重点文物保护开发单位,除了“青年集市”主理人之外,还有一群“原住民”。银楼、银饰、香包布艺、剪纸、泥塑等众多民俗技艺在此经营发展,其中不乏从老辈手中接过接力棒的青年,成为“老铺子”的“新主人”。
中国青年报(125):新老志愿者搭子,“窗帘之约”一千天
“窗帘之约”是该社区党建引领品牌公益项目,经商议后,在小区内独居、高龄等特殊老人家中安装带有“窗帘之约”字样的窗帘
中国青年报(124):安徽大学生用AI“爆改”田间除草
历时5年,深入走访8家农业企业,走进32个农户家中,在万余次模型训练、6万行代码的基础上,终于让小型激光除草机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中国青年报(123):安徽青年专家为农业青年“把脉开方”
中国青年报(122):这支大学生科考队(122):跨山河 采“百草”
中国青年报(121):一群新农人,围着“这块姜”
中国青年报(120):独臂周老师最擅“心理战”,帮乡村娃斗困难
中国青年报(119):这群青年后备干部用“一块月饼”撬动乡村共富
中国青年报(118):在乡村振兴一线练就真本领
安徽电视台(117):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 欣欣向荣
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挥青年专家在科技强农中的积极作用,安徽省“青年专家(博士)科技助农服务团”赴基层开展乡村振兴科技赋能活动。
中国青年报(116):“追光女孩”开启大学生活
中国青年报(115):小小花草茶闯出创业新天地
中国青年报(114):洪水过后,这群师生踏勘徽州古桥
顶着烈日,学生们手持非接触式挠度仪,对徽州古桥进行测试,评价人行舒适度。随后,他们取出拾振器、模态采集分析系统,对古桥进行模态参数识别,评价结构刚度……
中国青年报(113):从辍学打工到斩获全国金奖
24岁的大三学生李云龙离自己的职业梦想又近了一步。此前,他立志成为一名制冷工程师。
中国青年报(112):摸透电气设备“脾气”,练就“望闻问切”检修本领
1989年出生的程晨是全国技术能手庞士宝技能大师工作室的第一批学员,不仅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还接连获得安徽省煤炭行业电工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新华社(111):安徽铜陵青年夜校 微型剪纸受欢迎
从2023年12月起,安徽省铜陵市在全市启动公益青年夜校,夜校课程内容新颖、形式多样,包含剪纸、书法、国画、摄影等课程,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中国青年报(110):这群20多岁的理科生,愿做“科学翻译官”
用短短两分钟的短片来科普近10位院士编撰的一本有关合成科学的国家发展战略书籍的内容,这需要他与团队在策划阶段就充分吃透科学原理;把我国的大科学装置的模型通过电脑构建出来,再把其中的科学原理通过视频形式展示,还有很多可视化的技术需要攻关……
中国青年报(109):从大都市回归,这个小伙想与乡土一起成长
刚过完春节,安徽省天长市的90后新农人邵爱涛就开启了忙碌节奏。从天长市永丰镇桥湾社区的办公室,到田间地头,再到安徽省内外出差,他的工作场景不断切换
中国青年报(108):90后女塔吊司机“起舞”在高空
虽然年纪不大,但她入行9年,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操作塔吊大臂、吊钩进行作业,驾驶室来回转动,就像在高空“起舞”。
光明日报(107):“农二代”有了新年货
“这就是我今年的新年货……”2月6日,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杨村镇店集村“飞手”陈骞看着刚购置的两台农用无人机,心里美滋滋的。
中国青年报(106):土地上跳动着青春脉搏——青年田间地头过春节 钻研玉米育种
过年这几天,他多加了几道可口的菜肴,还特意从镇上买来了煮玉米。“吃着甜糯的玉米,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株,这个年过得别有一番滋味。”他说。
中国青年报(105):安徽青年学子家乡行省级示范活动举办
安徽省“汇聚新力量 共筑中国梦”青年学子家乡行省级示范活动在合肥市瑶海区青年创意田园举办。
新华社(104):下班后的“夜生活”——夜校成为青年精神乐园
从了解咖啡豆的产地,到品鉴不同烘焙度的咖啡,再到学习如何制作咖啡……晚上的手冲咖啡教室芳香四溢,学员们围桌而坐,边品咖啡边学技巧。类似有趣的课程,在合肥夜校还有40余门。
中国青年报(103):学俄语的小伙不当白领回村谋发展
农林村的发展和改变离不开一群年轻村干部的奋斗,方进就是其中一位。这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90后小伙大学读的是商务俄语专业,曾于大二公派出国留学,毕业后曾在大连、北京、铜陵的国企和外贸企业从事翻译工作。
中国青年报(102):青年村医祝孟强(102):择一事 终一生
作为土生土长的于沃村人,祝孟强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5个年头。从刚毕业的愣头青到两个孩子的父亲,今年37岁的祝孟强在家乡度过了青春,未来也会继续做好一名村医。
中国青年报(101):海归“转身”新农人 为水果产销装上“增速机”
新的一年开始了。冬天的合肥,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二三摄氏度,但周谷堆水果市场的清晨分外繁忙,一篮篮果肉饱满的草莓、蓝莓、车厘子等冬季应季水果正源源不断地送进来,商户们的库房里色彩斑斓。
光明日报(100):“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三月的安徽芜湖春和景明,在安徽工程大学的校园里,记者跟着学生张亮,走了一遍他的上学路。
中国青年报(99):芜湖构建“引育用留”人才服务全链条
当前,芜湖正在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在此叠加。
中国青年报(98):青年“当归” 药都“补血”
一路走来,张红星收获亳州市青年五四奖章、安徽青年创业奖、全国“双带”农村致富青年先进个人等荣誉。
人民日报(97):访西部计划志愿者储彪
“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挥洒汗水,每一个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我会努力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一线实干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青年报(96):靶向引才育才 为年轻教师定制成长方案
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育系统2023年新入职了5名博士,其中,生物物理学毕业的丁双双主动要求留在小学工作,这一举动让很多人不太理解。
中国青年报(95):被婚纱改变的小镇
王克荣的家乡丁集镇,位于革命老区安徽六安,现在因“婚纱”而闻名全国。统计显示,在这个常住人口5万余人的皖西小镇,已汇聚婚纱礼服行业及上下游产业链企业500余家,其中生产经营企业400余家
中国青年报(94):安徽青年“以梦为马”振兴乡村
这阵子,90后王义强驾驶摆渡车在农场、游客服务中心、民宿等地间穿梭忙碌,作为马郢乡村旅游合作社负责人、合肥市青联委员,他要利用这难得的闲暇时光,思考如何提高村里三产融合发展。
中国青年报(93):“一分钱早餐”背后的励志温度
“亲爱的同学们:寒风如割,大雪将至。在降温的冬日里,为给早起奋斗的合师公主和王子们送来温暖……”
安徽日报(92):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青春之歌
小麦刚冒出新芽,智慧大棚里各色番茄生机勃勃,盼盼食品生产线上机械手臂熟练地抓取、分装,旅游讲解员和电商直播员声情并茂地介绍今日小岗、讲述改革故事……
经济日报(91):村里来了个女规划师
“她一个小姑娘从北京跑到我们大山里,村民们都很好奇。”杨媛珍谈及刘琳,“来了这几年,改造老屋、打造民宿、种植推广特色农产品……给村里带来了不少改变。”
人民日报(90):乡土风韵浓郁的农业文化遗产
地处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核心区的大院村,现有白姜种植面积400多亩,培育出多个白姜名品牌。图为大院村生姜种植基地,姜农喜获丰收。
中国青年报(89):00后女孩返乡 想做种草莓的艺术家
跨行的她不仅苦学种植技术,将草莓种得又大又甜,还将艺术设计理念融入草莓生产销售全流程。
中国青年报(88):95后梁岗子——从酒店后厨走出的面塑达人
梁岗子今年26岁,5岁时,他就跟着奶奶和父亲摸索捏小面人,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学,就专注做这一件事,付出极大耐心。每当周末,其他的小朋友相约在外玩游戏,而他则用老家河边的泥土捏着玩。
人民日报(87):在乡村振兴的新赛道上奋力奔跑(青春日记)
扎根乡村,用心坚守。如今的我和马郢村民一道,想让村庄被更多人了解,想让更多人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来一场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
中国青年报(86):芜湖构建“引育用留”人才服务全链条
今年10月以来,芜湖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率队,围绕当地首位产业需求,远赴吉林、深圳、西安等地高校宣讲,汇聚2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7000多个优质岗位,收到简历3100余份。
人民日报(85):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特色服务赋能科创企业
今年7月,“共同成长计划”公布后,安徽省分行立即行动,立足科创企业实际需求,推出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模式。
人民日报(84):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龙头带动,关键在于以发展能级的提升,辐射带动区域整体。各扬所长,则要统筹把握合作与竞争的辩证统一关系,避免同质化竞争
经济日报(83):合肥推进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大会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实施工作正式启动。
中国青年报(82):种姜“小专家”的田间智慧
14岁的天门镇董店中心学校九年级学生朱晴雨倾注了课余的时间和精力。她结合“回南天”现象进行观察和梳理,助力铜陵白姜提产技术研究,为村民带去丰收喜悦。前不久,她入选2023年度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人。
中国青年报(81):戏曲古镇来了年轻人
00后小伙儿陈建峰穿过古镇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镇司法所,开始了新一天的调解工作。他所在的“老彭工作室”位于安徽省怀宁县石牌镇,这里是京剧和黄梅戏的发源地。
中国青年报(80):小小碧根果变成致富林
以前这里是一片撂荒地,村民大多外出务工,现在空地变成了碧根果林,年产值约300万元,帮助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100万元,固定带动40余人就业,培养当地林农逾 200人次。
中国青年报(79):这群00后,要接“黄梅薪火”
在安徽安庆这座“有戏”的城市里,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在台下戏迷和观众的期待中,有一群青年学子和青年演员正奋力前行,努力接捧前辈艺人用尽一生传递的那簇黄梅薪火。
中国青年报(78):为困境青少年打造“筑梦小巢”
今年以来,团包河区委继续推进开展2023年“筑梦小巢”计划,坚持以困境青少年需求为先,优化孩子们的成长环境,点亮逐梦未来心。
中国青年报(77):在学青会来一场非遗沉浸式体验
据不完全统计,学青会期间,运动员村的志愿者之家累计服务运动员近万人次,那里的绣球制作、剪纸、点米成画等非遗项目吸引了4300余人次打卡,一场广西非遗的沉浸式体验似乎成了年轻运动员学青会的“必修课”。
中国青年报(76):校企联合育人照亮00后大学生成才路
“祝贺本届比赛圆满收官。大赛连续两年在合肥举办,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合肥对于新能源汽车人才的关爱。感谢同学们、老师们、裁判们的共同努力,祝贺获得优异成绩的车队和同学。”
中国青年报(75):年轻夫妻返乡走上种菜之路
11月7日,在安徽省六安市木南现代农业示范区,阳和园蔬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耀静在玉米地里边掰玉米边介绍起自己今年引进的新品种,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中国青年报(74):一切为了青工成长成才成器
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以“沧桑百年,只争朝夕”的企业精神为指引,坚持青年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改革发展大局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
中国青年报(73):科技人才下沉一线 “真刀真枪”破解企业痛点
短短3个月时间,帮助我们一步步朝着‘少走弯路、节约成本’的发展愿景迈进。”安徽省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严伟龙是位70后创业者,也是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入皖行动”的受益者。
中国青年报(72):如候鸟群飞 这群大学生在守护长江生态
沼泽、河流、湖泊……处处是实验室,他们用实际行动关注着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困境,为生态环境修复注入青春力量。
中国青年报(71):24岁大学毕业生放弃工作捐肝救母
近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安医大一附院”)成功为这对母女实施了亲体右半肝移植手术。
中国青年报(70):“我走进沙漠,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走出沙漠”
安徽财经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张骞与历史上那位持节西行的汉代勇士同名同姓,他们都曾穿过戈壁黄沙,不过这里的主人公是一名看似柔弱的女研究生。
中国青年报(69):安徽农业大学(69):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引擎”
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瞄准农业科技前沿,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积极探索“激发创意、拓展平台、注重过程、目标导向”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光明网(68):安徽合肥大圩镇沈福村——文明润村舍 幸福满心间
“为什么爱上沈福村?”“因为美。”沈福村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圩”,在字典中的解释为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行走在村中圩道上,只见圩区格田成方、路林交错,保存完整的古民居掩映其间
新华网(67):国际青年中国行——“在安徽感受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
11月9日至12日,2023年“国际青年中国行”来到安徽省,来自10个国家的十几名青年在这里探寻徽风皖韵的独特魅力,感受江淮大地涌动的科技创新活力,领略安徽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人民日报海外版(66):田头的“村播”火了
“村播”正在中国农村兴起。多家电商平台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与农村相关的直播场次、农产品直播销量达到百万量级、过亿单。
人民日报(65):青春因拼搏而精彩
“抱着拼搏的心态,打好每一剑”,这是合肥队男子花剑运动员郭一凡的信念。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广大青年定能展现青春最美的模样,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中国青年报(64):学好技术未来一定精彩
凌晨时分,手握喷枪、身穿防静电服的他抖擞精神,领着学生在烤漆房内一遍遍重复汽车喷漆训练。
中国青年报(63):一定要带父亲重新“开机”
我知道,父亲一直都渴望听见声音,奈何家庭条件有限,这个想法始终是梦想。最初的我并不太理解父亲为何对“声音”如此执拗,直到身为泥瓦工的他用手语向我“讲述”了一个故事。
中国青年报(62):用95后的方式融化特殊儿童的“玻璃壳”
就是刮风下雨,小史也会撑着雨伞站在家门口,眼睛一直盯着村口方向。这是特校老师上门送教的日子,小史在等她的胡姐姐。
中国青年报(61):“最美辅导员”赵颖虹你和我变成“我们”
“今天是教师节,你们来到这里上大学,步入了人生新阶段。在你们成长过程中,每一位老师都曾对你们进行引导、帮助,回到宿舍,请给他们发个信息或是打个电话,道一声问候。”
中国青年报(60):太多的人生巧合最终汇聚成生命的光芒
这里似乎有太多的巧合——他们同是淮南师范学院00后大四学生,又都正在紧张地准备考研,一个被同学称为靠谱贴心的“暖心哥”,一个是同学眼里开朗热心的“侠女”。
中国青年报(59):九〇后青年返乡深耕“稻田梦”
由于常年在地里干活,章文杰皮肤黝黑,头发蓬松,看起来不像90后,更像乡村“土专家”。他还有个绝活——可以手握遥控器同时操作5台无人机起飞给稻田施肥、喷药。
中国青年报(58):扎根大别山红色小店的年轻人
汪家祖宅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如今成了一处文旅打卡点。前些年,政府投资对老宅进行修缮改造。
中国青年报(57):做家乡泥土地里的“生物学霸”
9年前,鲁德迅从蚌埠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专业毕业,进入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工作,为返乡创业挣启动资金。
中国青年报(56):安徽大学有群作物“守望者”
从构建“早期预测、动态监测和定制服务”病虫害防治新模式,到研发真菌孢子气传病害监测预警系统,再到成功在省内多县展开应用,团队既实现了节本增效,又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
中国青年报(55):一幕生动的大地之恋
“排演了无数次,每一次都让我有不同的感受。和‘庄重’一起度过的这10个月,让我更加深刻理解了一代代安农人的坚持。”
中国青年报(54):95后村书记的“橙色”青春
从开会时插不上话到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致富、赢得村民信任,1996年出生的刘海浪在家乡完成了人生蜕变。
中国青年报(53):首部大学生版黄梅戏《女驸马》公演
10月2日晚,备受期待和关注的青春版《女驸马》在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圆满完成公演。参演学生全部为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2020级黄梅戏表演本科生,平均年龄20岁。
中国青年报(52):低空经济创业者如何“越飞越高”
这款TD550应急救援无人直升机由联合飞机集团研发,机身尺寸比普通单旋翼直升机减少40%,能够在城市楼宇之间穿梭,最高升限6500米,携水带可爬升至150米以上
中国青年报(51):中铁四局集团管理研究院发布“DICC建造云平台”
中铁四局集团管理研究院(安徽数智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的“DICC建造云平台”作为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布,经各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审核推荐、专家评审等程序,被认定为安徽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中国青年报(50):六安共青团引领青年争当老区振兴排头兵
辞去在上海的稳定工作,来到安徽省霍邱县高塘镇,95后青年步玉绅投资打造生态果蔬产业园,越来越喜欢“新农人”的生活。
中国青年报(49):合肥青年志愿者连续服务5届世界制造业大会
在团安徽省委和合肥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团合肥市委选拔近400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参与服务,为大会举办提供有力支撑。